登录
|
找回密码
|
注册
无名杂志
关于无名
论坛首页
最新主题列表
最新回复列表
音乐志
无名音乐
亚洲音乐
无名花园
小松未步
椎名林檎
文学志
文字无名
无名阅读
故事无名
Sai随笔
村上春树
影像志
影视无名
岩井俊二
综合志
水也无名
自言自语
无名知道
美食无名
Project Parasy
读编室
杂志编辑部
留言非语
搜索
RSS 2.0 聚合
最新主题
在线会员总数
注册会员总数
13321
讨论
90465
收藏
466
据点
686
此刻
15171
::NoName Magazine 无名杂志
»
安意如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安意如
地球
disconnected
主题工具
打印
|
推荐
|
订阅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发表于 2006-12-12 22:05 ... 14693 次点击
还是决定来说说刘禹锡,一个我很喜欢,很真性情的男人。刘禹锡生在韩翃之后,作为后辈,他显然是高过前人良多。诗歌散文都有出类拔萃的作品,而且在为政之道上也颇有清名,不像韩翃只是在皇帝身边做做随从亲信,与国与民无大建树,留在后人眼中是典型的书生形象。
时至今日,我们说到怀古诗,还没有人能越过刘禹锡不谈。读他的诗问发现他显然对金陵情有独钟,或者说特别有感觉。梦得的怀古名篇《西塞山怀古》,和《金陵五题》将咏史诗推向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峰。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
我每读到“黯然收”时,也很黯然。几乎再没有人能将金陵的成败兴衰写得这样回味无穷了。好的怀古诗一定也是好的叙事诗,将风光都化在里面。哪怕是一处废墟,经他手指点过,也可以在幽幽的春草上,看见时间从上面掠过的痕迹。
昔时王濬奉晋武帝司马炎之命造战船征东吴,于公元280年正月从成都出发,沿长江向东吴的首府金陵挺进。同年三月吴主孙皓就在金陵城上树起降幡。孙皓的败亡在于他自己的荒淫失政,失去民心。一旦晋军顺江而下,他立刻就无法抵抗,梦得写的已不止是六朝事,他咏的是隆隆不变一直往前的历史。哪个王朝,哪一个人的沉堕不是因为自身已经腐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呢?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最为人叹赏的也是这两句。西塞山是自古军事要塞,青山无言见惯人世变迁。渐渐地,我们都随他步入虚空之中,仿佛置身于滔滔的河流之中,不再拘泥于一人一事的得失,不再流连一日一年的情绪,不再执迷于此一生,回首处,轻舟已过万重山。
人生有限,自然永恒,人身渺小,光阴浩淼。这种对比足以让人黯然到怆然泪下。人在这世间苦心经营一辈子,纵然功成十分,能够安心享用的,又有几分?如同手握沙砾,到最后还是要散失开去。有什么可以永生不忘,有什么可以至死铭刻?何人何事我们可以劝服自己这样值得?
我们的心是荒野还是沃土。
很多人最早知道刘禹锡是因为他的《陋室铭》,课本上的刘禹锡是平直刻板的。这样留在记忆里的印象是一个清寒孤高的书生,穷困潦倒在自己小小的一间陋室里发出激愤之音。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在这篇铭文的最后,他省略的话是“君子居之”。事由某次孔子要搬到东夷去,那是东方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人说那里太简陋了,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他认为自己是君子。《陋室铭》呈现出是君子所理解的“道”:在简陋的地方居住,所交往的人都是君子贤人,大家有共同的理想寄托。这样愉悦。那么身体所居住的环境又有什么值得苛责的呢?他被贬安徽和州时困居陋室的激愤之作,不足以代表他全部的精神风貌。这个屡遭贬谪的男子,清高不屈桀骜都是有的,隐逸却未必。他一直有着很强的用世之心。而隐逸之道,与他的人生理想两相背离。
真正的刘禹锡很有豪性,书生意气不能说没有,但更多时候他是在做着很实际的事情,为国为民。再说他哪算是穷困潦倒的书生呢?入仕之后的他,即使屡遭贬谪也是一直当着不小的官。
有一种人,在红尘中翻转多时还是会回到他自己的天地中,有一种人,即使把他放逐到天涯海角他也一样会回到红尘中来。我相信,刘禹锡的心灵深处是淡泊宁静的,接近他在《陋室铭》里言及的那种心态,所以历经风雨也不改初衷。梦得其实和子瞻很像,都是因为政治斗争的原因屡遭打击,都是很能够随遇而安的人,都曾经遭受诗案的牵连。中年跌拓,晚年得享太平。
永贞革新的失败,可以看作他一生仕途的转折点了。805年,刘禹锡同柳宗元等人被贬出京城。事情严重到这样地步,皇帝下令遇赦也不许还。
长安,是很多人的长安,却不再是他的长安,城门在身后缓缓关闭。走出长安城的刘禹锡回首巍峨的城池,有深深的不舍与感伤。他年青时游历长安,上了一书,没什么效果却结交了不少朋友。793年他进士及第,同第登科的还有他后来的好友及战友柳宗元。
记忆开端的长安一马平川太顺畅,所以就如所有的少年新贵一样春风得意,以为自己可以一日看尽长安花。他锐意革新。政治如猛虎野性难驯,谁手中有骨头就扑向谁。一夕之间,优势就到了反对党的手里。八司马一起被贬出京城。他初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做司马。
我总潜意识地认为,文字狱是明清才有的事,自动省略了唐朝,但刘禹锡的事让我想起来,唐朝也是有“文字狱”的。只是表现的形式有些不一样。老百姓常常是祸从口出,而文人则是祸从诗出。
十年之后的元和十年,他回到京城,本来事过境迁,事态往好的发展,柳宗元也回来了。不料,这时候,一场游春一首诗,又惹出事来。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桃花诗案”。 在被召还京师,听候派任的间隙里,刘禹锡去了京郊的玄都观散心,看见一路上满朝新贵车马鲜妍,他心里不痛快了,做了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我们现代人不容易读出这诗的奥妙来。甚至以为,这不过是一首游春赏花的诗,就像我们去旅游之后回来写的抒情小文一样。然而却不是这么简单。这当中的隐喻被当时人读出来:梦得将千树桃花当作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谁让那时候是个以诗入话的年代呢,即使那些没什么才学的权贵,写不了诗,品读诗文的本事还是有的,大家纷纷读出了老刘同志的讽刺不屑。你们这些的趋炎附势、结党营私的人,如今虽然像盛开的桃花一样红火,然而那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们不过是因为排挤了我们(八司马)才攀上高位的。于是“权近闻者,益薄其行”。( 《唐才子传》)性子硬的刘禹锡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到远放,被贬谪为连州刺史。
“语涉讥刺”四个字让我想起两百多年后宋朝的另外一桩诗案:“乌台诗案”,此案的主角是苏轼。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以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予以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举出“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总之是说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结果苏轼被拘禁御史台近百日,差点被判死刑,后蒙神宗恩赐被判流放黄州。御史台是主管弹劾官员的机关。汉御史台遍植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人遂以乌台代指御史台。
如果说,苏轼身险“乌台诗案”还有些遭受政治株连,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意思,刘禹锡身陷“桃花诗案”就有点顶风做案,不知韬光养晦之道的味道了。结果这一次,他在京城屁股还没坐热,又被赶出京城。再受十二年的贬谪之苦。一切就像他在《竹枝词》里吟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些打击,他傲然领受。白居易称刘禹锡为“诗豪”,作为好朋友的他,的确很了解刘禹锡的性格。刘禹锡身上有豪侠气,他也像一个侠客那样飘零半生流落江湖。后来他在扬州与白居易重逢,白居易在席上赋诗相赠,叹息他才高命趸,他笑言: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依然是不服输的性格,时间没有改变得了他。
虽然他也消沉过,也一直不忿自己的“逐臣”身份,自言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然而跌拓也不易其志,他心里对这人世有热烈的希望,所以就连写秋思也逸兴飞扬。别人写秋思是一气儿奔悲秋的路子去,他偏要吟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这首诗我最初读到的时候真是很惊,耳目一新。
由此可以望见梦得性格中乐观积极力求突破不盲从世俗的一面。然而就“悲秋”的诗作来说,逢秋便悲,登高落泪,不单是诗之成例,简直成了人之常情。即使刘禹锡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也改变不了约定俗成的文化习惯。
求新求异这种性格,在诸事顺遂的时候是一种向上的动力,在倒霉的时候,可就是受人以柄的致命缺陷了。从秋思到桃花诗,他从来学不会附和。不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创新精神,他在被贬各地的时候都会注意吸收当地的文化精华,不但政绩上一直很好,个人的文学创作上更是精进。
梦得怀古词写得好,在他手上发扬的《竹枝词》更是一时之盛。《乐府诗集》上载,他在沅湘巴蜀之地,以俚歌之陋鄙,乃依骚人《九歌》做《竹枝词》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竹枝词》《杨柳词》不但有艳质,还有艳魄。《竹枝词》显然比《杨柳词》更婉转更有飘逸的味道,有风人雅致又深得民歌风味,几乎没有人不喜欢。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三首:
山桃红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翟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我都觉得无须去作评,解释。这青山碧水一样婉转流畅的诗歌,又像峭壁的山花一样难以企及,我们只能仰头观望。巴蜀儿女的情思被他细致描摹。人心的缺憾被他放大。那转瞬即逝的情意,反复无常的人心,有情无情的困扰,都在曲辞之间了。真是由不得人不世世传唱。
面对无法把握的事情,豁达的接受面对是最好的心态。就像梦得十二年后重游玄都观,眼见昔日的桃花已谢,连桃树也无影无踪,只剩一地荒草,百亩荒苔。他又写了一首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与其赞他姿态昂扬,不如说他已经变得从容冷静了,不再去讥讽谁,对一切能够平静看待。我看见的梦得,终于长成了内质坚定的老树,在春光中焕发新芽,却不再招摇。我自是坚似磐石,静如山岳,那时光呼啸而过,风移月迁,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在本讨论区创建新主题
:) 我喜欢这篇主题
...
目前这个主题还没有回复,或许你可以帮楼主加盖一层?
在回复之前你需要先进行登录
用户名 /
UID
密码
回到顶部
|
安意如
|
回到首页
|
注册
|
忘记密码
Project Parasynthesis
| Based on
Discuz!
5.5.0 | Thanks to
Livid
About
|
Help
|
Developer
|
N2Design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无名杂志
-
Archiver
-
Mobile
Processed in 0.035963 second(s), 7 queries,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