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ame Mobile

登录
NoName » 村上春树 » 音乐、性和死亡——试析村上春树构筑《挪威的森林》的基本元素

[杂谈] 音乐、性和死亡——试析村上春树构筑《挪威的森林》的基本元素

by mop at 2006-12-17 11:31
 作为村上春树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挪威的森林》①的成功绝非偶然。论者曾评价说:“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客观的说,这样的评论,非常准确。
  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全书的悲凉气质和村上奇异而天真的语言。此外,《挪威的森林》里尚有三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很值得关注:即音乐、性和死亡。《挪威的森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对此三者的崭新诠释与创造性发挥。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村上春树在将小说与音乐相结合的尝试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同时,村上春树在这本小说中对死亡意义的揭示,也非常深刻独特;此外,性爱的描写也是成功完美的。
                 
  在小说的开头,三十七岁的渡边坐在飞机上,听到久违的甲壳虫BGM音乐《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想起昔日的恋人直子,往日的故事于是在对亡故恋人的回忆中娓娓道来。而到了小说的结尾,在直子的葬礼上,最后结尾的吉他曲也是《挪威的森林》。
  在小说里,无论是主角,还是着笔不多的次要人物,无不对音乐有太多的热爱。渡边对其所在的世界漠不关心,却对音乐和文学十分热衷。直子停留在世界之外,其象征就是她喜欢的那首《挪威的森林》。玲子热爱音乐到了痴迷的程度,她为音乐而陷入可怕的迷乱,又藉着音乐的力量走向新的生活。还有木月,关于音乐,村上着笔不多,但是尤其让人印象深刻:木月甚至在死亡(自杀)的时候,还把收音机开着。
  音乐之于村上的小说,之于小说中的人物,实在有着极大的重要性。
  所有这些音乐,“批头四”在其中占重要地位。据村上在此书后记中介绍写这本小说的情况:“我几乎天天泡在吵闹的小酒馆里,戴着耳机重复听《佩珀上士乐队》(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录音带,一边听一边写。在某种意义上,这部小说可说得到连侬和保罗和麦卡尼的些许帮助。”
  直子非常喜欢的歌曲中就有“批头四”的那首《挪威的森林》,而这亦是小说的名字。
  在小说中,作者不止一次的写到了批头四的音乐,除上文提及的两首外,还有Michelle(米歇尔)、Nowhere Man(无处可逃)、Yesterday(昨天)等等。
  自然,一方面,小说中出现的大量音乐,与村上本人的个人喜好不无关系。村上本人对JAZZ,对“批头四”和列农,都非常喜欢和了解。当然,这一点,是与他的年龄,经历及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所以不难理解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伴随着日本战后经济大发展和现代化,同时也是整个社会西化和物化过程中年青一代的迷茫。
  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意象,或者主题,音乐到底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有什么内涵和意义?
  无疑,要讨论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批头四”。音乐是一种很纯粹的,很情绪的东西。“批头四”的音乐大都表现了两个主题。一个是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热忱与真挚,二者是同一性质的东西,可归于同一范畴;第二个是对生命,对生活的迷茫、困惑。而间于其中的是其特有的懒洋洋的懈怠与洒脱。事实上,这也正是《挪威的森林》的内在气质之一。进一步来讲,小说气质偏于伤感,自有一份悲凉味道。这大概是作者在将上述二者结合在一起来欣赏,品味,并且试图以小说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时,自然的情感选择吧。
  因为这个缘故,女主人公之一的直子娴静内向,而另一个女主人公阿绿活泼开朗。这种平衡正是这种选择的表现之一。
  此外,音乐所赋予的背景效果是显而易见并且非常成功的,让人有看电影的感觉。村上对音乐的把握非常独特。那些已经死亡的音乐家和他们流传于世的音乐,使他的小说、情节、人物自然而然地展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从而使小说与我们的阅读产生了一种奇特的距离和历史感觉,也从而产生了一种动人心弦的美感。
                 
  “性”也是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这里的性不单指发生在渡边与直子之间的颇为奇特的事情,也指其他一些,例如直子与木月,渡边与玲子,渡边与邂逅的女孩,以及其他一些人物之间的。
  联系日本著名的色情文化,《挪威的森林》的性描写尚算不上频繁。而就细节来讲,相对于最近风传一时的《上海宝贝》,也称不上直露、前卫;但可以肯定地说它是小说的一个重点。
  其一,村上笔下的性描写,是非常用心的,有些部分写的非常漂亮。甚至可以说是“美得一塌糊涂”。例如直子20岁生日的那一次。
  其二,小说中的性描写,并不是孤立的,而承担着主人公的情感,起到了某种载体的作用。在一个特定的行为环境里,主人公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种方式,然后,会对他(她)的心灵产生何种影响,会对其后,主人公的行为,还有小说的情节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都可以围绕着“性”这个主题来深入开掘。事实上,在《挪威的森林》中,“性”是作为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起着引导小说不断前进的作用。
  关于性和爱的关系,村上在小说中亦有涉及。书中的性爱描写,包括有爱之性和无爱之性两类。前一类,以渡边与直子、阿绿为代表。后一类则随处可见,不便一一列举。虽然如此,其实在小说中,二者并无明显分野,这大概说明在村上眼中,二者并无质的分别。或者说,在村上的意识中,这些都是正常而可接受的。
  以渡边和石田玲子为例。玲子自阿美寮来看望渡边,和他一起为渡边亡去的恋人举行“挪威森林”式的葬礼,以慰藉他们因直子亡去而悲伤寂寞的心。当一切结束之后,玲子说:“渡边,和我做那个吧。”而渡边则说:“不可思议,我也想在想同样的事。”然后,他们理所当然的做了,非常自然、和谐。
  显然,这样的性并非建立在爱情之上。如果要强求的话,也就是友情而已。是什么东西联系着这“无爱之性”呢?不难看出,是理解,是他们都深爱着的直子。直子悲凉的离去,使他们备感悲伤孤独,完全无法无动于衷。于是,性的需求由此产生,他们都希望得到对方的慰藉。一切就是如此自然。
  村上也描写了渡边与永泽在涩谷酒吧里的猎艳,或者说滥交。起初,缘自永泽的提议,渡边并未反对。自始至终,他的态度应介于接受与喜欢之间,作为一个“严肃的人”(永泽语),多少可说明些问题。
  性作为人的生命力的佐证之一,在小说中有着深刻的含义。以木月与直子为例:大概因为心理阴影的缘故吧,他们之间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性爱。木月受此压抑,无法解脱,最后选择了死亡。(并非自杀的全部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似乎是说:性爱的缺陷,预示着生命的脆弱。以直子与渡边为例:他们之间有过一次美丽而强烈的性爱。而且,是唯一的一次。直子实在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村上赋予勒她一切美好的东西,而这也正是最残酷的地方--美丽的东西总是非常短暂的,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在村上笔下,直子的性就像一道明丽的流星,一生中只有一次绽放,美丽而强烈,刹那间释放所有光和热,然后,毫不停留地走向死亡。她的性爱如此,生命又何尝不是呢?
                 
  《挪威的森林》的悲凉气质,相当部分是由作者笔下为数众多的死亡感染而来的。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写到了木月平淡而沉默的死亡。这是文章悲凉气质的开头。木月之于直子,之于渡边,实在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者。他的,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死亡,深刻而又长久的影响着直子和渡边。他对情节的影响亦由此而来。小说的基本方向和主要气质,也与此紧密相连。这是显而易见的。
  小说中的死亡大多数是自杀,只有阿绿的父亲是例外,它死于癌症。其他的,诸如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还有初美,无一不是在最青春美好的年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木月17岁自杀,直子20,初美大概是25,还有玲子年青时自杀未遂。
  如此多的死亡,村上依次淡淡写来(指对死亡本身的描写,而且似乎从没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似乎永远都是那么无动于衷。这样的写法,自然与众不同,也使他笔下的死亡因此显得静谧,安详,同时又是那么的无奈,充满着宿命的必然性。读者为这种平静(的死亡)而震撼,其心灵的影响自然深刻而久远,绝非普通叙述所能达到的效果。
  关于自杀原因,看来都与精神的压抑有关。直子的姐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公主”般的女孩--家境好,学习好,才能卓著,备受疼爱。但是像这样的一个人,非常奇怪,常常会困惑、迷茫、无法解脱,以至于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像犯病似的发作一次,歇斯底里;并最终走向死亡之路。她到底困惑、迷茫什么,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小说中一直未曾提及,所以,它像迷一样影响着每一个人,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读者,概莫能外。她的死亡深深地嵌入了直子的心灵,永不磨灭,并一直在那心灵的墓地里召唤着直子。
  直子承受这种召唤,封锁心灵,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无论是木月,还是渡边,都是她抗拒这召唤的凭借,而此二者也确实是殚精竭虑的尽其所能。作为直子外部世界的联系和纽带,他们是非常重要的。但他们的努力没有成功过,从来没有。不仅如此,连拯救者他们自己也深受影响。
  死亡真是一种让人敬佩的力量,不管是谁的死亡,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叫人无从抗拒。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真的像小说中写道的那样,是因为:无论木月、直子、渡边、都是不正常的吗?
  在渡边第一次去阿美寮的时候,直子问渡边:“我说,你喜欢的那么都是这样的人呢?”直子说,“我们这些人,可全都是哪里抽筋儿、发麻、游也游不好、眼看着往水下沉的人啊。不论我、木月和玲子,没一个例外。你为什么喜欢不上更健全的人呢?”渡边说:“因为我并不那样想。”在这里,渡边少有的对正常与不正常的人作了区分和评价:“我觉得不正常的那帮家伙都在神气活现的东奔西窜。”
  诚如这段对话所言,世界里存在着两种现实。一种是主流的现实,充斥其中的是物欲、欺诈、不择手段、冷酷和自私。在小说中,是以永泽为代表的,被称之为“正常”、“优秀”的一方。另一种非主流的则是木月、直子的现实。在他们的现实里,世界不曾改变。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心灵一直保持着天真无邪的原貌。但也正是这样,他们无法融入“外面的世界”,所以,他们被称之为“不正常”。而且,连他们自己也这么想。
  渡边当然是一个例外,他像一个使者往返于“正常”与“不正常”之间。在那个“正常”的世界里,渡边上课、打工、喝酒,闲暇时和永泽一起出去猎艳,或者和可爱的阿绿恋爱。在那个“不正常”的世界里,他苦恋着直子。但是一切并非如表面看到的那样简单。从根本上讲,他不喜欢猎艳,(但能够接受)也不喜欢永泽,这当然并非初美的缘故。在本质上,他们是两类人,无论是思想还是追求都有着天壤之别。他们始终都不是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自始至终,渡边唯一的朋友只有木月。所以,相对而言,渡边较倾向于直子的世界。
  就这一点来讲,小说已不单单是一本爱情小说;诚然,爱情自然是小说的主题之一。但是,“死亡”作为一个主题是不容忽视的。他所反映的问题,是成长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烦恼和心灵遭遇,是年青的困惑与选择。
  在小说里,直子选择了死,永泽选择与150个女孩睡,渡边选择了同时爱上两个女孩--直子、阿绿,选择了往返与正常与不正常之间,义无返顾。
  从某种意义上讲,《挪威的森林》不啻为一部少年人的成长心史。“死亡”所赋予的内容与意义,将村上笔下的人物与故事,推向了更深更远的价值领域的思考、判断、和追求的层次。
  如前所言,无论是木月还是直子,他们的死亡似乎有某种必然性。此二者的死亡,作者淡淡道来,一前一后,彼此呼应,显得非常自然,毫无生硬之感。这样的安排和把握,当然可见村上匠心与叙事才能之所在。
© 2007 NoName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