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意如


disconnected
主题工具

[人生若只如初见] 愿识柳七面

... 发表于 2006-10-14 21:42  ... 15440 次点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柳永

都是浪子吧,古龙和柳永,却是我喜欢的那种男人。还是很久以前了,有人说古龙的不是。顾不得牙还没磨好,爪子还没削尖呢,立马跳出来和人掐。是看金庸小说起家的人,最后却败倒在这个五段身材头大如斗好色贪杯的男人手里。也因为那些个浪人风月,秦楼楚馆,那些侠客浪子们醒来常吟的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为这一句,梦里的江湖,天涯羁客的漂泊感,无可救药的堕入柳词。

一弹剑,晓行夜宿。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读得完的,品不尽的潇潇落意在里面。古龙好用宋词,犹好用柳永词,酒醒阑珊,红颜薄缘,由浪子而识浪子。命中注定。

他是一个很难定断的男人,确有才,才情上达天阕,下至黎民。所做曲词风传天下,号称“杨柳岸边,凡有井水饭处,即能歌柳词。” 那是个没有电话,没有e-mail,没有电视报纸,没有媒体炒作的年代,一句好词的流行,从此处到彼处,必定口耳相传。一个人的红,要经过经年累月的积累。应有貌,混迹于红香绿玉之间,深获女心,这柳郎不是潘安宋玉,起码也不会长的有碍观瞻吧。

他的红,连东坡也戏语,南宋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朗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能令才大如海的苏轼羡慕,柳永之才可见一斑。可惜,获天下女心,亦有才名,却获不了君心。宋仁宗一句“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御笔四字“且去填词”,断送了他的三十功名,从此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不是天涯羁旅,就是勾栏瓦肆,从心底与那庙堂决裂了。

也不是没有做过当官的梦,祖父柳崇以儒学名世,父亲柳宣先任南唐监察御史,入宋后为沂州费县令,后为国子博士,官终工部侍郎,两位哥哥柳三复、柳三接也都进士及第。所以仍是清嘉的世族子弟,骨子里有清气仙骨,怎么能像七仙女堕凡尘一样,一下子就抽去那根仙骨,堕落人间呢?

初名柳三变,因为得罪仁宗,后来改名柳永,参加科举考试,也曾为仕途不顺挣扎折腾过,也曾想过走偏门。据传那首《望海潮》就是为求见孙何而作。柳永与孙何为布衣交,孙官居两浙转运史,驻节杭州,门禁甚严。柳永功名失意,流浪江湖,欲见孙何而无由,乃作《望海潮》词,乞相熟的歌妓在宴会上献唱以达孙何,以柳七之才相求,歌妓当然应允。孙何即日迎柳永饮宴。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那妓人轻舒云板,慢展歌喉,唱的是杭城民康物阜,胜景如画,词是绝妙好词,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载,此词流传,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原来金兵南侵,却是由柳永的词而起,若是真的,柳永当是第一个因词改变时事的词人了,也不枉他自封“白衣卿相”。这是引出来的遐想。做不得准的。

只是不知,当时他在旁听到“千骑拥高牙”,“归去凤池夸”时,会不会觉得心酸?我柳永一身才气竟要做此谄媚之词,那酒喝到嘴里是涩还是香?

人世是华丽深邃,亦可以幽苦难绝,不是你该走的路,怎么挤也挤不进去,勉强挤上独木桥,眼见得许多不如自己的人轻松过河,登堂入室,自己却也走不到头,柳永一直是科场失意,宦游各处。大约50岁时进士及第。一生只做过一次小官,在任期间,清廉正直,官声甚好,却也没因此有什么大作为。

中国的文明里敬天恪物,大到时势变换,星月轮转,小到一家一人的生情死意,都要候上天的安排,虽有个天意无常在,但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可以是安然平顺的,这种承受也是力量。天绝了路,那么不如,谨守天意,“且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人生若能一路欢歌到底也是桐花万里。

他在《西江月》中说“纵教匹绢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他的放荡疏毫惹来当朝丞相吕夷的忌恨,上奏弹劾,宋仁宗因此罢免了他,柳永遂以妓为家。并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他便真流连于这烟花地不去了,与伶人妓女相来相往,不是他自绝与上,甘于“下流”,事实上,我也从不觉得柳永的词是下流的俚俗。相反自有一种才子的放荡不羁,豁达明艳的境界,严有翼《艺苑雌黄》评柳词是:“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蝶之语。”这话太难听,也是他自身假清高。

无论道学家们怎么诋毁,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柳永是北宋大词家,地位是超然的。他承李煜余绪,注重抒发个人真切细微的感受,而境界广大,他作慢词,改变了以往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柳永以前,慢词总共不过十余首,而他一人就创作了一百三十二首。他将赋法移植入词,故其抒情词往往具有一定的叙事色彩。《雨霖铃》就象一曲长亭送别的独幕剧,事中有人,情由事生。后来的秦观周邦彦多用此法而变化之。对后世词坛有深隧悠远的影响。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是令人快意的赞誉。

我觉得柳词愈是风花雪月,愈见得情谊深长,也不用刻意去追求境界辽阔高远,因为柳永的胸襟比之寻常男人已是霁月光明了,词自然是堂庑特大。

那些酸腐文人平日泡秦楼楚馆的不少,多半是闻香下马,摸黑上床,下了床不要说是有真情意,在别的地见到,装做不认识,不语带讥讽就不错了。妓女只是男人的玩物,是一些下贱的女子,甚至连人也不是,谁肯真心的为那些女人们写下一字半句,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们的苦无法倾诉,才是真正的历史的过客。所以有一个人肯为她们做词做歌,何况这男人还是绝顶的聪明,天生的词人,博学多才,妙解音律,肯低下心来,听她们的哀曲。

最恨,是古时的男子不懂得尊重女人,诗经里一篇又一篇的弃妇诗叫人不忍卒读。寻常女子,颜老色衰,尚被负心的夫君休下堂去, 至于妓女,更是低贱。戏文里,薄幸男子功成名就后背弃曾经捐助他们妓女的故事更是屡见不鲜,而为妓女舍弃功名的却只有柳七。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对妓女的爱,换来了妓女的真情与崇拜。在妓女的心中,能见上柳永一面,自己的名字能被他叫一声,使柳永为自己填词一首,即便立即死去,也心甘情愿。

“惟本色英雄方能到此,是飘零儿女莫问人家。”这一联赠柳七正好,他是真性情的好男儿,词大多是为妓女作的,他用词来歌颂她们,把她们比作梅花,芙蓉、海棠,女子都是娇媚的,都需要有人怜惜与疼爱。不是柳郎才高,而是柳郎心低,他肯低下身来俯就这些女子,、他肯看她们心上的伤痕,对她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纯洁而不染烟尘的。他肯用一阕清词,一句温言博红颜一笑。他甚至于将妓女从妓与文人从政相提并论。这样的高看和尊重。这样的真性情,像贾府里的“大观园”一样是笼罩主流文化头上的阴影。虽然滴落出的情感是如金似玉,也是为礼教所不容。

稀贵而真诚,所以隔了千年看去仍是动人。

晚年的柳永落魄潦倒,身无分文,但他的死却是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相传柳永死时,“葬资竞无所出”,妓女们集资安葬了他。此后,每逢清明,都有歌妓舞妓载酒于柳永墓前,祭奠他,时人谓之“吊柳会”,也叫“上风流冢”。没有“吊柳会”“上风流冢”者,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并形成一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后人有诗题柳永墓云: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获得尊重是每个人都渴求的情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他写出的流传千古的名句,深情宛然可描绘。草色烟光残照里,我遇上柳七,也会备下清酒佳肴,共他浅斟低吟。不会让他一人把栏杆拍遍,感叹无言谁会凭阑意。

应该不会有这样的机会,现在有妓女而没有青楼文化,有嫖客而没有柳七。很多事变得麻木索然。

目前这个主题还没有回复,或许你可以帮楼主加盖一层?

在回复之前你需要先进行登录
用户名 / UID
密码
Project Parasynthesis | Based on Discuz! 5.5.0 | Thanks to Livid
About | Help | Developer | N2Design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无名杂志 - Archiver - Mobile
Processed in 0.090303 second(s), 7 queries, Gzip enabled